42%運力被取消!跨太平洋航線突現停航潮
在特朗普挑起的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之際,跨太平洋航運市場再次遭遇強烈衝擊。航運分析機構Sea-Intelligence最新發佈的《Sunday Spotlight》報告指出,過去一周跨太平洋航線的“空班”數量大幅上升,成為航運公司應對需求驟降的直接反應。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市場對前景的謹慎情緒,也揭示出貿易政策如何迅速重塑全球供應鏈節奏。
美中貿易衝突持續,發貨需求驟減
根據該報告,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期間,亞洲至北美東岸航線的班輪運力安排發生顯著變化。Sea-Intelligence分析顯示,截至第16周(即4月中旬),原計畫在5月5日當周執行的航次中,有多達42%的運力被取消,而在第15周的數據中,這一比例為35%。僅一周時間,空班率上升了7個百分點,顯示航運公司正迅速應對突如其來的需求銳減。
在亞洲至北美西岸航線的表現更為提前,原定4月28日出發的航班中,有28%的艙位在第16周時已被宣佈取消,相比一周前的13%幾乎翻倍。這一變化的節奏和幅度,均可與中國農曆新年或國慶黃金周後的季節性調整相媲美。
臨時調整頻繁,貨主措手不及
值得關注的是,此輪大規模空班並非提前計畫,而是在短時間內集中宣佈,這使得托運人難以提前應對,供應鏈穩定性受到嚴峻考驗。Sea-Intelligence首席執行官Alan Murphy指出:“本輪空班潮突如其來,許多通知時間極短,貨主幾乎無法作出反應,造成較大混亂。”
報告強調,這一輪航班取消並非由季節性因素推動,而是美方加征關稅等政策直接導致發貨延遲甚至中斷,航運公司則通過壓縮運力以應對裝貨需求銳減的現實。
航運市場面臨新常態?
在全球貿易格局變動與政策壁壘增多的背景下,航運公司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網路佈局與運力調度策略。Sea-Intelligence指出,此輪調整或僅是開始,若貿易衝突持續升級,市場或將面臨更大規模的運力重構。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晴雨錶”,集裝箱航運的波動往往預示著全球貿易冷暖。面對“關稅寒流”,航運企業的靈活調整能力與前瞻判斷將成為生存關鍵,而貨主也需更主動地管理運輸風險,應對日益動盪的貿易環境。
來源:信德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