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這一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近來,氨燃料發動機消息頻出,全球首台用於新造船的氨燃料發動機即將交付使用。
曼恩能源解決方案公司(以下簡稱曼恩)表示,將於今年推出首台氨燃料發動機,用於一艘日本建造的新造船上,並預計將從2027年起實現更廣泛的商業應用。2023年7月,曼恩宣佈其在哥本哈根研究中心的測試發動機上成功完成了氨燃料的首次運行。
瓦錫蘭近期表示,計畫於2025年初交付首艘氨動力發動機,並預計在2030年代實現更廣泛的商業應用。瓦錫蘭於2023年11月推出了航運業首個商用四衝程氨燃料發動機解決方案,其現在是瓦錫蘭25發動機平臺的一部分。
氨燃料船舶訂單情況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目前在其資料庫中列出了15艘能使用氨燃料的雙燃料船舶。其中13艘為新造船,船型主要是好望角型散貨船和中型氣體運輸船。其餘2艘正在進行改裝,一艘為拖船和一艘為平臺補給船。
如果將篩選條件設為“氨預留”,船舶數量將達到348艘,其中包括249艘訂單船舶和99艘現有船舶,其中一些據稱能夠使用其他替代燃料。
較早的新船交付訂單如下:
計畫2026年交付。2023年12月,日本郵船、日本船廠(Nihon Shipyard)、日本發動機公司以及IHI Power Systems簽訂合同,建造一艘40000立方米氨燃料液氨運輸船。新船主機將採用由日本發動機公司開發的氨雙燃料二衝程發動機,輔機採用IHI原動機開發的氨雙燃料四衝程發動機。按照計畫,在2026年11月新船完工交付之前,合作夥伴將製造主機與輔機,開始船舶建造的詳細研究,並為實際運營編寫操作手冊。
計畫2026年5月交付。2023年,Exmar和Seapeak的合資企業Exmar LPG BV與現代尾浦造船簽訂了2艘46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氣(LPG)/氨運輸船建造合同。WinGD將為2艘新船提供氨燃料發動機,X52DF-A型發動機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也是首批投入運營的WinGD氨燃料發動機之一。
氨燃料供應情況
發動機技術得以解決,剩下最大的挑戰便在於燃料的可用性方面,尤其是供應方面,即氨從哪裡來,如何供應給船舶。
LansdowneMoritz管理顧問Gary Regan說,為了確保氨的供應,必須有人承諾至少簽訂一份為期10年的合同,以“即收即付”的方式承攬生產專案。
他補充說:“航運業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相對於生產設施的規模而言,一兩艘船的需求量非常小,而且船東一般不願意簽訂10年期的採購合同,尤其是當他們無法始終保證在同一地點加注時。”
Gary Regan說,合成氨生產商尚未就項目做出最終投資決定,因為他們還無法確定長期承購商。他說,可能需要化肥或電力行業等買家開始大規模購買,這樣才能釋放出一些供應,供航運公司進行交易。
據LansdowneMoritz估計,已規劃或在建的藍色和綠色合成氨年產量約為600萬噸。其中包括美國約200萬噸/年的藍色氨,沙烏地阿拉伯巨大的Neom項目約120萬噸/年的綠色氨,以及阿聯酋的藍色和綠色混合生產。其認為,與國際能源機構估計的到2030年5000萬噸/年和到2040年2.5億噸/年的需求量相比,這個數量只是“滄海一粟”。
曼恩首席執行官Uwe Lauber在3月曾表示,綠色氨的供應需要時間積累,並稱在2030年之前不太可能擴大規模。
Gary Regan承認,氨燃料生產商曾詢問航運市場是否會成為其專案的客戶。諮詢公司的回答是肯定的,但附帶說明航運市場不太可能成為主要客戶。
他引用Yara International或Trafigura等公司的話說:“我認為中間商將扮演重要角色。”
加注設施情況
克拉克森研究資料庫顯示,全球有26個港口擬建氨燃料加注設施。
3月底,Yara International獲得挪威當局的批准,在挪威弗洛羅峽灣基地(Fjord Base)建設氨燃料加注設施的計畫,這是獲得批准的全球首個氨燃料加注碼頭。Yara International表示,該許可標誌著氨燃料成為安全、低排放的航運替代燃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但Gary Regan指出,大型合成氨生產項目並不一定位於合適的加注地點。他補充說:“將氨的整個供應鏈整合在一起將非常困難。”
他說,主要由於氨燃料的毒性,氨燃料的船對船加注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發展起來。
國際氣體燃料動力船協會(SGMF)即將根據第一手資料對氨的整個生命週期進行分析。SGMF總經理MarkBell透露,分析報告將主要關注well-to-tank的資訊,當然也包含一些tank-to-wake的資料。此外,其還計畫在今年年底前制定第一份氨燃料加注指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氨必須保持液態,因為一旦蒸發就會變成有毒氣體。
但MarkBell提醒說,這些燃料需要轉移到合適的地方進行加注,因此不要低估轉移燃料的排放成本。此外,他提醒業界不要忘記從液化天然氣(LNG)中吸取的經驗,LNG雖隨處可得,但作為船用燃料卻需要建立自己的燃料補給網路。
來源:中國船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