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媒體報導 > 正文

CMB.Tech的綠色航運戰略:傳統船隊與新能源轉型如何並行?

發佈時間:2025-05-08 09:00:00 閱讀量:147

2024年,Alexander Saverys將旗下CMB.Tech公司推向市場,提出打造“可投資的綠色航運平臺”,以氨氣和氫氣動力船舶為核心願景。然而,一年後,該公司卻以32億美元收購了Golden Ocean集團及其91艘傳統化石燃料散貨船。這一舉措引發行業疑問:傳統船隊的擴張如何與綠色航運戰略相協調?



規模化與低碳化並行

作為比利時上市公司Compagnie Maritime BelgeCMB)的首席執行官,Saverys解釋稱,Golden Ocean的船隊具備現代化、高能效的特點,雖仍依賴傳統燃料,但其低碳屬性為CMB.Tech提供了規模化運營的基礎。“船隊擴張加速了我們與客戶關於新能源解決方案的對話,”他表示,“Golden Ocean的船舶年輕且高效,雖然目前燃燒柴油,但為我們更快推出氨動力新造船奠定了基礎。”


CMB.Tech的戰略圍繞“兩個D”展開:多元化(Diversification)與去碳化(Decarbonisation)。Saverys在奧斯陸資本市場日上強調:“我們致力於成為多元化集團,同時聚焦低碳解決方案。”這一目標通過三種方式實現:運營現代化環保船隊(如Golden Ocean)、改造現有船舶使用氨或氫燃料,以及投資新能源船舶。



氨燃料技術的突破

Golden Ocean 的交易始於 CMB.Tech  12 億美元收購 John Fredriksen 持有的這家散貨船公司的股份,預計將在第三季度完成,恰逢CMB.Tech氨燃料業務的關鍵節點。由中國中船集團控股的中船溫特圖爾發動機有限公司(WinGD)將於今夏交付全球首臺氨動力船舶發動機。CMB.Tech與礦業巨頭Fortescue合作的21萬載重噸紐卡斯爾型(Newcastlemax)散貨船“Mineral Ecotech”號將成為首批受益者,用於運輸西澳大利亞鐵礦石。


此外,CMB.Tech位於納米比亞的綠色燃料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中,初期產能將供應本地市場。Saverys透露,“Mineral Ecotech”號計畫於 2026 年初交付,隨後還將有7艘同型散貨船及1艘氨動力集裝箱船陸續投入運營。目前,CMB.Tech旗下共有54艘船舶已確定採用氨燃料或具備改裝潛力,另有28 艘小型氫動力船舶和新造船。按照標準,所有可以使用綠色能源的船舶都是雙燃料船舶,但氨在Golden Ocean未來的船舶中沒有任何作用。除了2024 年和 2025 年為改裝而建造的可使用氨的船舶外,Golden Ocean現有的其他船舶也不使用氨燃料。


改造限制與船隊更替

並非所有船舶都適合改造。Saverys直言:“無法改造的船舶將在未來510年內逐步淘汰,最終被真正的氨動力船取代。” 改造的經濟性與技術挑戰是主要障礙——例如,紐卡斯爾型(Newcastlemax)散貨船需加寬尾部以容納氨燃料儲存系統,而氨的能量密度雖高於氫,但仍低於傳統燃料,需更大存儲空間。



對於具備改裝潛力的船舶,CMB.Tech計畫在中期檢驗或首次五年特檢時推進改造。他表示:“如果市場條件成熟,我們將為這些船舶安裝氨發動機和儲罐。”何時改裝的決定因素在於能否獲得綠色燃料。


行業巨頭興趣濃厚

CMB.Tech發現不少承租商對其氨動力新造船表現出濃厚興趣。除Fortescue 外,日本巨頭商船三井(OSK Lines )也已簽約租用氨動力散貨船和化學品船。另一承租商NCL Oslofjord 正在租用一艘氨動力集裝箱新造船。Saverys解釋稱,部分公司想測試這項技術,一開始可能只使用少量氨;而另一些企業則已經簽訂了供應協議,希望立即投入使用。


政策與市場驅動

國際海事組織(IMO)近期出臺的全球燃料標準與碳定價機制正引發行業廣泛關注。Saverys對此表示:“無論基於何種考量,推動更多氨動力船舶投入運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他特別強調,作為自主運營的船東,CMB.Tech在船舶調配方面具有靈活性,無需依賴長期租約即可推進戰略實施。


儘管在近期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會議上,部分業內人士對氣候協議力度表示失望,但Saverys持樂觀態度。他指出:“航運業者素來謹慎,但歐盟現行的溫室氣體監管體系已經促使部分企業啟動脫碳進程。IMO新規若能保持現有力度,其嚴格程度將超越歐盟標準。”他特別強調,10月細則的最終定稿將是關鍵節點,任何條款的弱化都可能影響政策效果。


“特朗普因素”

針對美國可能退出國際氣候協定的情況,Saverys表示,雖然這一動向令人遺憾,但全球航運業的脫碳進程不會因此停滯。“國際社會不會因單一國家的立場而放慢轉型步伐,”Saverys強調指出。



事實上,推動航運業綠色轉型的動力已超越單純的氣候議題。Saverys分析認為,各國持續推進能源轉型主要基於三重考量:首先是提升能源系統的韌性;其次是經濟性因素——隨著技術進步,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已顯現競爭優勢;最後則是技術迭代的內在需求。“業界正逐步認識到,綠色燃料的生產成本有望低於傳統能源,”他補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被Euronav收購後,CMB.Tech的綠色戰略實施明顯提速。但Saverys坦言,企業戰略的成功不僅取決於自身努力,更關鍵的制約因素在於“綠色分子”——即清潔燃料核心成分的供應保障。“綠色分子與傳統柴油的價差收窄速度,將直接決定我們戰略的推進節奏,”他解釋道。儘管面臨挑戰,Saverys對綠色燃料的商業化前景仍保持樂觀預期。


亞洲市場引領綠色燃料發展新機遇

在談及全球綠色燃料發展態勢時,Saverys特別強調了亞洲市場的關鍵作用。他指出:“中國和印度的綠色分子投資正在加速擴張,規模化效應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們預期在未來12-24個月內,這兩個市場將釋放更多積極信號。”


與此同時,CMB.Tech在納米比亞的戰略佈局也值得關注。公司計畫將當地在建的小型氫氣工廠逐步升級為集氨生產、儲運於一體的綜合設施。Saverys解釋道:“非洲大陸的戰略位置及其在主要航運通道上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我們綠色燃料戰略的重要支點。”不過,投資者需要保持耐心。據Saverys透露,該綜合設施預計要到2028-2029年才能實現全面運營並對營收產生實質性貢獻。考慮到專案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規模,CMB.Tech不排除引入戰略合作夥伴的可能性。“我們始終將專案盈利能力放在首位,但這類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需要更長的培育期。”Saverys總結道。


來源:航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