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運業處於週期性轉型的中期
當前全球航運市場現狀與過往運輸週期的中期過渡階段頗為相似,即表面看似平穩,實則暗流湧動,壓力潛滋暗長。這是Veson Nautical在其最新報告中著力闡述的核心觀點。
Veson Nautical在發佈的一份題為《解構航運週期:歷史能否預示未來市場?》的白皮書中指出,隨著新船交付量攀升、全球貿易增速放緩以及監管力度日益加大,市場正逐漸走向運力過剩的風險之中。
“回顧歷史上的航運週期,我們或許正處於由高點向低點過渡的中期階段。”Veson Nautical估值與分析副總裁、白皮書合著者Matt Freeman提醒業界,“要成功駕馭這種脆弱的平衡,不僅需要嚴格的運營計畫,更要深入理解那些塑造過往週期的結構模式。
歷史週期揭示航運市場規律
該報告深入剖析了數十年來海運史上反復出現的週期性模式。這些週期雖由不同的宏觀經濟力量所驅動,卻遵循著相似的軌跡:過度擴張、運力過剩,最終走向調整。
報告以2003年至2008年的“香檳超級週期”為例。當時,好望角型船運費率從五年間的2萬美元/天飆升至每日近20萬美元的峰值。這一飆升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瘋狂訂船潮,訂單簿膨脹至活躍船隊的60%。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運價幾乎一夜之間斷崖式下跌,而新船交付卻持續了數年,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衰退。” Freeman回顧道,“審視這些歷史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這些規律能夠幫助企業為市場不可避免的轉變做好準備。”
該報告還深入分析了2020年新冠疫情對航運市場的衝擊,指出儘管當年運費指數呈現歷史性飆升,但多數船東仍保持運力擴張克制,避免大規模超額訂造新船。這種審慎的應對策略,使得本輪行情波動僅表現為短期市場震盪,而非完整的航運結構性週期演變,而這主要得益於行業參與者更為理性和自律的應對。
解讀當前信號
儘管沒有任何兩個週期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展開,但報告還是確定了一組經常在拐點出現之前浮現的信號。其中最為顯著的一個便是“新造船平價”,即船齡五年或更短的船舶開始以等於或高於新造船的成本進行交易。這一信號反映出市場緊迫性已超越資產基本面,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在市場高峰期,包括2008年經濟危機、2014年油價暴跌以及新冠疫情後的集裝箱運價飆升之前。
“如今,多個細分市場出現‘新造船平價’回歸的跡象,這是一個警示信號。”Veson Nautical的合著者及初級估值分析師Felix Tordoff警告說,“這表明我們正處在一個緊迫性淩駕於自律之上的市場,一個短期機會可能掩蓋長期判斷的環境之中。”
報告指出,新船計畫交付量正逐步攀升,尤其是在散貨船領域,預計將在2027年至2028年達到頂峰。與此同時,全球貿易增長卻呈現出放緩趨勢,世界貿易組織已將其2025年的增長預測下調至2.2%,遠低於2010年後的平均水準。
儘管EEXI和CII等新的環保法規可能會降低現有船隊的有效運力,但作者認為這仍不足以完全抵消新運力帶來的衝擊。
“綜合來看,這些信號表明航運業正逼近拐點,而下一輪轉變或許會悄然而至,”Tordoff警告稱,“正如以往的週期那樣,市場平衡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然後突然傾斜。
認知週期,駕馭未來
該報告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航運週期並非令人談虎色變的異常現象,而是可以認知並加以戰略管理的迴圈模式。儘管精准預測其具體時點仍具挑戰,但識別其結構和先兆信號,無疑為從業者提供了強大的決策優勢。
“在當前情緒高漲、運力供給增加、需求相對疲軟的複雜格局下,洞悉市場信號的能力至關重要。” Freeman總結道,“退一步審視整個週期並做出明智決策,不僅是明智之舉,更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來源: Veson Nautical